让资助政策惠及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发布者:学生工作处发布时间:2021-04-06动态浏览次数:96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学生资助稳步发展、体系健全、托底保障作用凸显的重要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民政、扶贫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各地各校的共同努力下,江苏省学生资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公平公正根本要求,把握落实国家要求和打造江苏特色“两个着力点”,紧扣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个关键点”,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推进,全省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健全,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精准资助协同发力,应助尽助全面实现,资助育人成效初显,有力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教育公平


“十三五”期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管理制度文件,涉及提标、扩面、增项等资助政策15项,内容涵盖建立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扩大中职免学费范围至全覆盖、实施普通高中和高校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高校奖助学金提标扩面、新设中职国家奖学金、延长助学贷款期限等方面。


2020年9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共同修订出台《江苏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今年2月,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实施细则》。两个文件前后呼应,进一步整合各学段资助政策,明确规定资助范围标准、资金分担和监管措施等,形成了全省学生资助的制度性、规范性、纲领性文件。


此外各地也积极出台提标扩面政策,例如南京市率先设立中小学励志奖学金并对农村幼儿园办学点实行免费教育,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地设立本地户籍大学新生资助项目,常州市提高学前教育阶段政府资助标准,按照合格幼儿园年收费标准执行,扬州市实行学前至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学费(保育费)、伙食费、住宿费和书本费全部减免。一项项政策好似一笔笔“真金白银”,切实增强了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获得感,保障了他们不仅能“上得起学”,更能“上得好学”,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应助尽助


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学生资助规模全面增长,应助尽助全面实现。


一是从资金看,全省“十三五”学生资助总经费410.04亿元,比“十二五”增加122.84亿元,增幅42.77%。


二是从人数看,全省“十三五”累计资助在校学生1240.25万人次,比“十二五”增加241.97万人次,增幅24.24%,其中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增长幅度超过30%。


三是从结构看,全省“十三五”学生资助总经费中,财政投入346.52亿元,占比84.51%,始终是学生资助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各级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资金投入54.33亿元,占比13.25%;社会资金投入9.20亿元,占比2.24%。


此外,全省“十三五”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3.39亿元,获贷人数42.04万人次,人均贷款金额7942.44元,比“十二五”增长32.84%。“政府主导、学校参与、社会补充”的“三位一体”学生资助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聚焦特殊困难,助力脱贫攻坚


做好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和孤儿等五类特殊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学生资助的主攻方向,也是实施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一是精准制定政策。2016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和省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教育资助工作的意见》,明确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普通高中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和普通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并给予最高档次国家助学金。“十三五”期间,全省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建档立卡等特殊困难学生29.99万人次,共减免学费8.73亿元。其中,普通高中15.72万人次,减免学费2.17亿元;普通高校14.27万人次,减免学费6.56亿元。


二是精准识别对象。秉持“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的原则,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跨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机制。2020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通知》,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完善特殊困难学生就学信息库,增强信息比对的时效性、全面性、精准性。2020年春、秋季学期,全省分别比对出60.03万名、56.68万名五类特殊困难学生。


三是精准落实政策。对于比对出的特殊困难人群,各地各校主动服务,将政策宣传到位、手续简化到位、资金发放到位,精准落实各项国家资助政策,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校内、社会资金进行补充资助。2020年,我省五类特殊困难学生资助总金额16.27亿元,占全年资助总金额(不含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的22%,其中政府资助14.85亿元,校内资助1亿元,社会资助0.42亿元。


四是特殊时期积极作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学生资助战线主动担当作为,出台学生资助抗“疫”政策组合拳,用“停课不停助”全面助力“停课不停学”。全省共发放临时困难补助4700余万元,补助约7万人,发放流量补助约1500万元,补助约23万人,另外向20多万名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相关设备。出台政策将本人或家庭直系亲属罹患新冠肺炎、无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学生,纳入还款救助范围,并简化工作流程。


四、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体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对资助的体验,是评价资助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在创新服务上动了很多脑筋、下了不少功夫。


一是政策宣传更主动。重点把握“招生时、报到时、毕业时”三个关键时点,开展全媒体、全方位、常态化的资助政策宣传。连续多年开通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十三五”期间省级印制政策简介、致毕业生一封信等宣传资料超1000万份,拍摄政策宣传短视频10余个。2020年首次在《江苏招生考试报》专版发布政策介绍,首次走进高校招生咨询会,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二是认定流程更简化。2019年,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取消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盖章,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书面承诺。要求学校改进公示方式,采取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时严禁涉及学生敏感信息及隐私。


三是资助申请更便捷。研制家庭经济信息采集量化指标体系,并开发 “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简化申请流程,学生通过手机端即可远程提交资助申请,实现“掌上申请”“指尖申请”,实现学生从“少跑腿”到“不跑腿”和全省认定标准从“多元分散”到“相对统一”的转变。2020年秋季学期起推广应用,共有41.82万名学生线上填写资助申请。


五、突出育人导向,拓展资助内涵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在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资助与育人有效融合,不断探索育人新方法,拓展资助新内涵。


一是坚持奖励育人。积极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的激励引导作用。“十三五”期间共有65.25万人次学生获得各类奖励性资助,奖励总金额45.11亿元。其中2.14万人次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比“十二五”增加43%。通过分析近两年的国家奖学金获奖比例发现,中职和本专科学段困难生群体的获国奖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育人成效初显。


二是坚持榜样育人。每年开展国家奖学金优秀获奖学生、励志成才之星、最美资助人、典型工作者等事迹材料的征集遴选,选树优秀榜样引领人。“十三五”期间共征集事迹材料4000余篇,获奖(入选)作品1200余个,在全省资助系统形成比学赶超热潮。


三是坚持活动育人。开展“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宣传资助政策,歌颂资助事业,搭建困难学生个人风采展示舞台,提升参与感。“十三五”期间收到推荐作品5000余个,获奖作品近1000个,其中第五届学生资助成效汇报演出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520万人次。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质量,“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为7000余名困难大学生开展就业能力培训。


六、强化监管考核,提升治理效能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坚持多管齐下,着力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效能。


一是纳入考核内容。将学生资助列入省政府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评内容,列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列入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内容,切实推动资助责任落实。


二是常态化过程监管。做好规定动作,按全国要求开展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与信息核查。抓好自选动作,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项检查,对55所省属高校开展学生资助专项审计调查,启动建立学生资助数据通报制度。


三是实施绩效评价。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每年开展学生资助绩效评价工作,2020年起进一步创新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现场核查,着力构建全省学生资助绩效管理体系。“十三五”期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共下达学生资助奖补经费1.11亿元。


回眸“十三五”,江苏学生资助圆满收官、硕果累累;展望“十四五”,江苏学生资助蓝图美好,重任在肩。“十四五”是江苏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资助进一步提质增效,全面助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转型期。江苏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健全以学生为中心、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高质量江苏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机制,启动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适合、贴心的资助服务,既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又润物无声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提升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打造“智慧资助”江苏样板,以高质量学生资助助力江苏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